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 > 历史演义

东周列国志读后感

时间:2024-03-07 11:25:32
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篇

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篇

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,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。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,欢迎大家分享。

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

明朝中晚期,随着《三国演义》的成功,下层文人和书商掀起了创作刊布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。这些作品“大抵效《三国演义》而不如”,大都很快被淘汰,流传开来的只有《新列国志》(后改名为《东周列国志》)等少数几种。

嘉靖,隆庆年间,福建建阳人余邵鱼继承了话本,戏曲的成果,杂采史书,编成长篇历史演义小说《春秋列国志传》。书从商纣王无道叙至秦始皇统一。该书事要文简,粗糙乏味。清朝以后被冷落。

天启,崇祯年间,冯梦龙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题材产生了兴趣,在余邵鱼的《春秋列国志传》的基础上,参照多种经传,编成一百零八卷七十余万字的《新列国志》。较之余邵鱼原作,《新列国志》有如下特点:

一,整体结构枝干分明,名实相符。《春秋列国志传》的引子从商纣王即位起,至周平王东迁才进入正题,枝粗干细。《新列国志》只用了三回的篇幅,演述宣幽二王年间的要史,然后就转入正题,显然详略得当。

二,重子史,轻传说。《春秋列国志传》中有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,如“十八国临潼斗宝”。冯梦龙斥之为鄙俚不经,一概排斥。

三,在史实的基础上敷演润色。《春秋列国志传》不足三十万字,《新列国志》增至七十余万字,这主要是细节铺叙的结果。 ……此处隐藏4245个字……下大治,国民富足,则君益明、主益贤。

然而,“良禽择木”是一个反复寻找、反复试错的过程,并非等闲之举。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昏君庸主之朝,也会出现至德贤臣的现象,而且这样的例子尚不在少数。

即使是在极其黑暗的时代,史书中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。如商朝的比干,身被炮烙极刑,仍以死相谏,忠贞不屈。春秋时的吴国的贤相伍子胥,也是以死相谏,忠烈报国。

也正因为我国历史上贤君明主少,昏君庸主多,为此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君臣相处的悲喜故事,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诸如“伴君如伴虎”、“可以共患难,不可同安乐”、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等等君臣相处的千载古训。

然而,从古至今,君臣之间如何相处、如何相得的问题,一直是一个既古老、又新鲜的问题。双方关系过于亲昵,不可,昵则有失君臣之礼,久之恐不免有僭越之嫌;而双方关系“淡如水”或相敬如宾,亦不可,远则难展君臣怀抱,日长乃不免小人离间。

由《东周列国志》所描写的八百年历史、数十百君臣治国的故事可知,若要君臣相得,首要责任在君。

为君者,须查其贤者而用之,辩其骄者而抑之,察其劣者而去之,知其志者而养之,善于广开言路,善于包容天下,则天下德者、贤人无不入于“彀”中矣。

而为臣者,则要既有自知之明,也应有知君之明。而当终得明君而辅之时,则应率以忠君为首事,不生二心;继以治国为己任,鞠尽其才。

这其中,诸葛亮之所以在其之后,备受历代统治者和有志之士钦敬、推崇、学习、效仿,其关键正在于此。而近代中国史上,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至德贤臣,即使不说其名,大家也都深膺其人。

君臣之道,说难亦难,说易也易。易在道理几乎代代皆明,人人皆通;难在贤臣易得,明主难求。

《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

Copyright © 2023 德智国学网 www.dzhoufc.com 版权所有